云沐资讯丨Portfolio「星迈创新」谁在清洗全球泳池?
2025 / 06 / 25过去几年,当海外消费者想买台好用的无人机、全景相机,或者桌面3D打印机时,他们放进购物车的选择常常已经变成了中国品牌。
尽管他们或许并未意识到,但大疆、影石、拓竹这些来自中国的名字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订单里。
这不是偶然。中国公司正实实在在地在全球消费电子市场打开局面:
大疆2006年开始专注无人机领域,2012年消费航拍兴起时,他们凭借持续改进飞控和云台两大核心技术,迅速占领了北美和欧洲市场,最终拿到全球超70%份额。
影石创新成立于2015年,他们先切入全景相机这一细分赛道,通过卓越的防抖技术和AI智能剪辑功能,不仅在全球全景相机市场击败传统日本厂商,占据超过六成份额,更在运动相机领域成为GoPro最强劲的对手。
新锐的拓竹科技,其创始团队来自大疆,他们将无人机的产品经验降维应用到3D打印机上。2022年才推出首款产品,凭借让多色打印消费化和数倍于同行的打印速度,迅速颠覆了沉寂多年的市场,在极短时间内就成为全球桌面级3D打印机的领跑者。
为什么中国公司的出海全球化成功率在变高?除了品牌各自的技术禀赋,一个共同的答案还包括中国供应链的反应速度。
中国多年构建的从元器件到完整组装的制造业链条,让中国企业在新产品从想法到量产的速度快过很多对手;此外,工程师们在国内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锤炼出的技术功底和优化能力,也让性能不输的同时还能把价格做得亲民。
如今,类似的事情也在一个看似垂直、曾经沉寂的市场发生:泳池清洁机器人。
工作中的泳池清洁机器人
1 变局
在欧美国家,尤其是有独栋房子的地方,后院有个泳池很普遍——据美国泳池和热水浴缸联盟统计,2023年美国家庭泳池就有1,040万座。
泳池打理是刚需,在自动设备出现前,清洁主要靠人工用刷子和网兜。1950年代到70年代,才出现首批解放人力的设备。
第一代类似“吸尘器”——用软管连到泳池壁上的吸污口,靠泳池水泵的吸力拖着走,吸走底部的脏东西;第二代则自带过滤袋收集垃圾,设备通过连接泳池边的出水管,利用喷出的水压推着它在池底移动。
不过这些设备效率有限,且必须开着水泵才能用。
真正的革新发生在1980年代:电动泳池清洁机器人的诞生。它自带电机、轮子和滤网池,像个真正的小潜艇一样自己能游动和清扫,完全摆脱了对主水泵的依赖。1983年成立的以色列公司Maytronics(梅特罗尼)是这一领域的先驱。
此后几十年,技术逐步成熟,两大巨头主导了全球泳池机器人市场。
Maytronics旗下产品Dolphin(海豚)靠更好的路径规划和控制,成为行业标杆,长期占据着领先地位,市占率常在40%以上。
Dolphin的第一款泳池清洁机器人
西班牙跨国集团Fluidra(福禄达),则通过不断收购,将如Polaris(北极星)、Zodiac(卓泰克)、AstralPool(雅士图)等老牌泳池清洁品牌纳入囊中,打造了一个庞大的泳池设备帝国,是梅特罗尼最主要的对手。
另外,美国老牌制造商Hayward(夏沃 )也凭借深厚的渠道和整体泳池解决方案,占据着稳定的市场份额(如TigerShark系列)。
格局在2019年前相对稳定,巨头们依托技术积累、品牌声誉和全球渠道网络,牢牢把控着市场的主要份额。
然而,技术的变化也正在悄然为后来者打开窗口。
早期的泳池机器人像是盲动的“吸尘器”,靠随机路线在池底游走,依赖长时间重复清扫覆盖池底的模式,清洁效率和针对性较低。
而且绝大多数机器人还是需要插着根长长的电线才能工作,这不仅限制活动范围,还经常发生令人抓狂的“缠线打结”,需要手动解救。更恼人的是,用户得亲自把它捞上来再插回去充电。
想远程看看它扫得怎么样也基本上不可能,它无法联网,也无法用手机APP控制或监控。整个清洁过程还需要大量的人工干预。
2019年前后,高性能、持久的可充电锂电池解决了电源缆线的问题; 水下导航技术、环境感知传感器和水底图像识别的突破和成熟,也让泳池机器人能像扫地机一样规划清扫路线,有了“感知”泳池环境和“看清”池壁池底污渍的可能。
简单来说,“无缆化”和“感知规划”的能力就如同给泳池机器人安上了“双腿”和“眼睛”。远程控制也不再是难题, 给机器人装上了Wi-Fi或蓝牙模块,开发专属手机App就好了。
顺应技术发展和需求的产品很快就得到市场响应,到2021年,无缆泳池清洁机器人的市场占有率从13.5%到23年市占率27.4%,增长迅速。
而这些技术突破带来的产品革新,也恰好是中国公司擅长的竞技场。2021年,在这个细分市场中,中国品牌份额高达81.2%;在亚马逊美国站内,以”robotic pool cleaners”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相关泳池清洁机器人的销量Top100商品中,约53%来自中国卖家。
而到今天,美国市场泳池机器人的出货量前三名中有两名来自中国;来自中国的第二名玩家在今年超过曾经的市场第一Dolphin(海豚),这是一个明显的趋势信号。
在泳池机器人之前,来自中国的扫地机器人每年卖几百万台,在全球占了大约一半市场,核心部件——电机、电池、传感器的供应链已经极度成熟。用户的习惯也逐渐养成,这让泳池这个垂直场景的公司不用完全从零开始,快速就能做出好产品。
2 反超
中国家庭没有泳池清洁的场景,但早在2005年,就有企业以代工的定位进入这个赛道。
虽为代工,但中国公司在制造和技术上持续精进,敏锐度也高。比如2018年,望圆就为客户首次推出了内置锂电池供电、无需拖拽电缆的无缆泳池清洁机器人,这款代工产品此后迅速成为公司收入主要来源,收入比例从3成到7成,直至完全取代有线产品。
长期在一线制造,积累了技术人才、供应链,但代工业务利润不如自有品牌。看到无线产品成为新的趋势后,2019年,望圆就果断抓住从“有缆”升级“无缆”的机会,推出自有品牌Wybot。
也正是在同一年,看到技术节点和新市场带来的机会,元鼎智能也带着对线上营销的纯熟理解,推出了Aiper品牌,并迅速在大众市场打开声量。
根据公开信息,2024年,Aiper销售额近14亿人民币(1.95亿美元),各系列产品出货量超100万台,是亚马逊美国销售榜单的第二。这一年,泳池机器人销售榜单中,第一名是以色列品牌Dolphin,第三则是中国品牌Wybot。
中国品牌的成长速度可谓惊人。
2023年,中国品牌在亚马逊美国站合计市场份额达31%,较2022年提升15.1个百分点。彼时,元鼎(Aiper)和望圆(Wybot)的全球市场份额还是第四和第五。但到今年4月,来自中国的品牌已经超过Dolphin,跃居第一。
中国玩家的入场和快速增长,与来自以色列的行业龙头品牌Dolphin的下滑呈交错之势。
从2022年起,Dolphin母公司Maytronics(梅特罗尼)的财报就显示,其销售增长放缓,利润大幅下滑;到2023年第三季度甚至出现亏损;2024年,其全年营收增长也只有个位数。

有缆泳池清洁机
作为一家40多岁的大公司,梅特罗尼对市场的反应、产品的更迭、技术的应用都远落后于来自中国的创业公司。
在亚马逊这样的电商平台上,这一对比就更为明显。当Dolphin等欧美品牌均价仍在600美元以上时,中国品牌类似性能的可靠的产品能将价格控制500美元以下。
靠着更高的性价比,中国品牌在迅速蚕食着它的地盘。根据亚马逊泳池机器人销售内部数据,目前Dolphin已经跌下第一的位置。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他们在有财务压力下,很难果敢投入创新。目前为了应对这场不对称竞争,梅特罗尼也只能开始选择与中国挑战者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出新品牌,并由中国工厂负责研发与生产。
这场反超,是典型的中国式打法,其背后深植着中国消费电子出海的共同基因。
相比国外大公司,中国玩家对行业技术拐点带来的机会更加敏锐和坚决。无论是拥有近二十年代工经验的“老兵”,还是擅长线上营销的“新锐”,都精准地踩在了2019年泳池机器人“无缆化”和智能化的技术节点上。
其次,能支撑起这种敏锐的,是中国强大的供应链优势和人才积累。国内早已成熟的扫地机器人产业,为泳池机器人提供了几乎可以直接移植的核心模块和技术人才,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中国工程师在激烈竞争中锤炼出的“将复杂技术高效工程化并优化成本”的能力,也在此得到验证。
这种冲击乃至反超已经被验证过多次,影石之于GoPro,拓竹之于Stratasys,以及已成为绝对领先者的大疆……如今,这一趋势从大的消费电子赛道蔓延至包括泳池机器人等更多垂直品类。
一个清晰的趋势是,在全球化的新阶段,凭借强大的供应链基础和被激烈市场锤炼出的创新效率,中国公司正在几乎所有细分赛道上,向全球品牌发起冲击。
3 新路线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玩家也从性价比路线开始拓展到高端品牌路线。
这份看似疯狂的策略,最终被市场初步验证并非孤注一掷——其首月销售额即达到数百万美金量级。
支撑起高端价格的,是产品和服务带来的高价值。比如,星迈在很多方面都做了行业首创。为了让产品更有品质感,它首创性地使用了车用级膜片的工艺;为了让充电更安全,也首次推出无线充电底座。
当然,更重要的是,星迈在产品功能上的突破。比如它早期押注的关键差异点是首创性水面清洁和水质管理。
市场上主流产品(包括Dolphin)专注于池底和池壁清洁,对水面漂浮的树叶、昆虫等垃圾无能为力。星迈通过变压舱设计和气泡控制系统,使机器人能有效下潜和上浮,首次将清洁范围扩展到水面。
星迈将清洁范围扩展到水面
同时,产品还提供水质澄清功能,通过废弃蟹等环保材料做的澄清剂,不仅解决了实际的清洁问题,也提升了用户对水质“看起来清澈透亮”的心理感受。
今年2月,星迈的AquaSense系列升级到第二代,型号增加到3款。伴随着其价格继续上探到3000美元,产品上的探索也在继续。
同时,星迈第二代新产品前置了AI视觉摄像头,能识别物体类型——是石块、树叶,还是其他垃圾碎片;识别之后,机器人还能精准地直奔目标将其清除。
这在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清扫逻辑。过去,依靠预设路径的程序,机器人在清扫完某块区域后若再有新的垃圾落入,它就无能为力了。AI识别则将盲目的地毯式搜索转变为“点对点”精确作业,完成后还会进行全局扫描查漏补缺。
用户关心的清扫进度可视化,星迈也在技术上取得突破。配套手机应用上能显示清扫区域的大致示意图,虽然比不上室内扫地机器人那么精细,但其成功绘图的概率已从去年的30%-40% 提升到了90%以上。
操控改进也是亮点,尤其当机器浮到水面时,用户可以像玩游戏一样,在手机APP上直接引导它清理特定区域,有效克服了风向变化导致垃圾移动、传统模式可能扫不干净的难题。
在高端市场,星迈蹚出了一条路。
今年第一个季度,星迈在北美“1000美元”产品的占有率超过65%,1400美元以上的市场占有率更是高达90%,几乎同比增长了3倍。今年2月,星迈又开始拓展欧洲市场,在亚马逊上第一个月,成交额达到之前的5倍。
小威廉姆斯代言星迈
某种程度上,星迈再次验证了中国创业公司在海外的成功路径:动作更快、节奏更卷、产品更极致,就能杀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市场。
同时,这类新产品也展现了一种新的出海逻辑,即创新——哪怕很小——其带来的价值增量也会被消费者买单。
创始人王生乐对品牌与用户关系有自己的思考,“既不仰视也不俯视,也不窃喜”,他们希望尊重用户、理解用户、成就用户后,能引领用户。
作为市面上最昂贵的泳池机器人,星迈的品牌精神向两个对象学习,一个是苹果,用创造精神引领技术革新,为用户带来好的体验;另一个是劳力士,有力量、成经典。
如今,中国消费电子公司在海外不断开枝散叶,占领高地。随着技术创新和品牌力不断提升,最高的价位段、最高端的市场上也有了新玩家。
可以肯定的是,星迈不会是最后一个加入战局、敢于定出高价的公司,泳池机器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有机会的行业——这个原本看起来几十亿美元的小市场,如今已被搅动出新的生机。